閩南建築  典雅之美--墾丁青年活動中心


傳統的中式建築也代表一戶人家的身分和地位,宮廷有宮廷建築型制,宗廟有宗廟建築型制,不同官位大小也有不同的建築形制,閩南式建築也延續這項傳統。
墾丁青年活動中心由國寶級大師漢寶德博士規畫設計,規劃之初設計人員分赴金門及全省各地勘查閩南式建築,取其精華而成,全中心共有17棟各具代表性的三合院、四合院等閩南式傳統建築。


中心內街巷一景

合院是由一座座的房舍所組成,區分為「廳堂」和「廂房」,「廳堂」亦稱「正房」,是合院建築的主體,中央一間稱為「正廳」,「公廳」、「神明廳」、「祖先廳」,具有供奉神明和祖先、接待賓客等功能,為整座建築的中心,「廂房」位於廳堂兩側並與其成直角方向排列的屋舍,由正廳面向正門,位於左側的稱為「左廂」,位於右側則是「右廂」,「廂房」傳統上又稱為「護龍」,意味共同護衛正中央家族廳堂。

三合院(太原堂)

廳房與廂房組成平面如「ㄇ」字型的稱之為三合院,平面如「口」、「日」、「目」等字形的稱為四合院,沒有能力興建合院的人家,可以先建「一條龍」或「單伸手」,再擴充為合院。「一條龍」,指只有廳堂且平面為「一」字形的住宅,依其規模又分「三間起」、「五間起」及「七間起」。「一條龍」加上一道縱向廂房,形如 L 的住宅稱之為「單伸手」,傳統左位為尊,因此縱向廂房以位於左側者居多,若只建右廂時,左廂位亦會植種大樹或立石敢當以避煞氣。


勵志書院

「三合院」由廳堂和兩側廂房所組成,「廳堂」多為五或七間,中間是正廳,正廳左側的房間稱為「左室」,為家長的起居室;左室再左側的房間,通常作為廚房,由家長的妻子掌理;正廳右側的房間稱為「閑間」,為家中長輩居住,沒有長輩則堆放雜物。 「廂房」為晚輩的住所,依照左尊右卑、內尊外卑的秩序分配房間。本中心穎川堂、西河堂、清河堂、隴西堂、太原堂、彭城堂為典型的三合院型制。


集賢堂後花園

「四合院」由廳堂、門屋及兩廂所組成,其規模以「院落」為單位,「院」指中庭,「落(進)」為中軸線上之廳堂或門屋, 「二進一院」平面如「口」字形, 「三進二院」平面如「日」字形 ,「四進三院」平面如「目」字形之四合院,「五進四院」擁有五進廳堂及門屋,為本省規模最大之合院建築,文獻記錄上僅有佳冬蕭宅及板橋林宅兩座。 本中心延陵堂、江夏堂、濟陽堂、集賢堂為典型四合院建築,其中延陵堂為「四進三院」四合院。


四合院(延陵堂)

合院的軸線有縱橫兩條,縱軸為主軸,以正廳為基準前後延伸,橫軸為副軸,以廳堂的簷廊為基準,左右延伸。沿橫軸間隔一段距離加建一對與廂房平行的房舍,此類房舍稱之為添加護龍,所有添加的護龍房舍都與廳堂橫軸相通,本身另有獨立的進出口,此種合院稱為為「多護龍合院」,為閩南建物所特有,多護龍合院多設有龍虎井,位於廳堂之左側者稱為龍井(日井),位於右側者稱為虎井(月井)。本中心延陵堂、集賢堂即為擁有一對護龍之四合院建築。


集賢堂護龍出口

 五行與閩式建築

「五行」二字在「尚書」已有記載。「周書」具體地說明了五行的性質,列出其序為水、火、木、金、土。古代著名的醫學典籍「黃帝內經」更把陰陽五行看成是「萬物之綱紀」,所謂「陰陽者,天地之道」,認為一切事物都為可分為對立與依存的陰陽兩面。例如;上下、前後、奇偶、正負等....,上、前、奇、正為「陽」,下、後、偶、負為「陰」,因此陰陽五行說很早很早以前就已經深深影響中國人的生活作息,如;方位中有東、南、西、北、中五方;色彩中有青、黃、赤、白、黑五色;音中有宮、商、角、紫、羽五音;人有五臟;五味;五穀等....,這種觀念當然也深深融入與生活起居最密切的建築中,除了宅第方位外,景緻、畫棟雕飾也都可以發現傳統建築中追求五行和諧天人合一的配置。
屋脊主要功用在於固定瓦片並增加屋頂重量以防強風。正脊與垂脊銜接處,閩南式建物有「馬背」及「燕尾」兩種型式,廟宇、官家及有功名的大宅喜用飛揚的「燕尾脊」,一般民宅則多用「馬背」。「馬背」又有水曲、火銳、木直、金圓、土方等五種造型,分屬五行。


曲形(屬水):由三或五個圓弧所構成,如水波般起伏。
本中心勵志書院正門兩側山牆屬之。


水形馬背

銳形(屬火):由多個反曲線形成,有如燃燒的火焰。
本中心清河、彭城堂正門兩側山牆屬之。


火形馬背

直形(屬木):屋脊呈較陡直的單弧狀。
本中心太原、延陵堂正門兩側山牆屬之。


木形馬背

圓形(屬金): 屋脊線條呈現滑順的單弧狀。
本中心穎川、西河堂正門兩側山牆屬之。


金形馬背

方形(屬土):頭部成平頭狀,方正剛勁。
本中心餐廳、服務台兩側山牆屬之。


土形馬背

正脊兩端成曲線向上揚起尾端分岔為兩支,形如燕子尾,垂脊則往上頂住正脊的屋脊稱為「燕尾脊」,為南方建物所特有,其中以閩粵及本省最為盛行,起翹的燕尾,意氣奮發,英氣勃勃,負起天地相連、宇宙交融之大任。本中心菁莪堂、餐廳屋脊屬之。


菁莪堂燕尾脊